Duke Yin
Duke Yin
2017年3月28日

广义上的“设计”并没有准确的定义,愚以为,一切以结果为导向的准备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思索、策划、验证、绘制、撰写……都是设计。由于设计具有明确的导向性——都是针对某一问题追求最优解,所以随着设计的不断进化,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进化,同时推动人类认知的进化。

设计并不是近现代独有的社会活动,自有生命以来,设计就无处不在,人猿为了得到坚果内部的果仁,通过不断尝试和思索,学会用石头砸,这是设计。有意思的是很多低等动物甚至植物也在做设计,蜘蛛利用自己吐丝的特性设计出能抗风压,节省“材料”,最为稳固的蛛网结构;直径一定的情况下,承受圆形周围均匀切向力的最优解,就是花瓣形。

纵观人类的设计史——不论是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还是时装设计——大致都能从观感上概况为“简->繁->简”。

由于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最初的设计结果都较为简陋,大致是“能解决实际问题即可”,石器时代的石质、木质、骨质工具的设计极为简化,但是确实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劈砍用的石斧,刨地用的石铲,兽骨磨的用来穿渔网的针,防御用的石矛,都在生活生产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住山洞到建巢穴,从树叶掩体到编制衣物御寒,从没有工具到设计工具制造工具,尽管设计的结果不论从外观还是实用性都非常单一,但的确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很多设计结果被继续改良,变得不可或缺。

设计和认知的进化
简陋的石器
设计和认知的进化
原始社会的建筑

随着物质条件的富足,人类对于设计结果的追求越来越复杂。

十八世纪后的工业革命首先从最底层的“解决问题的效率”上飞速提升,设计出利用外部能量代替人力,从最开始的蒸汽驱动,到内燃机驱动,设计已经不仅仅是把一块尖锐的石头绑在木棍上这么简单了。

十八世纪“巴洛克”风格,尤其巴洛克建筑风格开始兴起,建筑设计已经突破了其实际使用功能,开始通过极其精致复杂的外观的对外界传递信息,规模通常宏大,装饰奢华,造型奇特,常常被用于宗教建筑、雕塑、纪念性建筑和宫殿,英国伦敦的圣保罗教堂,罗马耶稣会教堂,圣苏珊娜教堂都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作。

设计和认知的进化
巴洛克风格建筑 英国伦敦圣彼得大教堂

服饰装饰方面,开始流行“洛可可”风格,大量绸缎、大量蕾丝,蓬松的繁复的整体外观同样超出了衣服掩体和保暖的基本功能,对外彰显出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贵族美。人类尝到了设计的甜头,开始天天琢磨着设计,开始计算能量,计算一个成品需要多少构件,计算每一寸丝绸的位置,设计出来的结果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从外观上。

设计和认知的进化
洛可可风格服饰 蓬帕杜夫人 布歇

此时的设计风格可以看出人对于设计的认知是“添加”,不断尝试在设计中添加好的、新的、多元化的元素以达到最终设计的独特和奢华,以此为美。

从20世纪开始,设计者开始反思

设计结果中繁复的元素是否影响到设计的初衷?

一些大胆的设计者开始打破陈规,开始简化元素,剔除可有可无,撇去作用不大的元素。工业开始推崇“集成化”,缩减体积;建筑师开始探索除了早先通用的土木砖瓦石之外的建筑材料,开始使用钢铁作为建筑的结构材料,其后水泥开始流行,19世纪更为优化的钢筋混凝土使得建筑出现飞跃式发展。设计的重心由外部逐渐偏向内核,回归到“解决本质问题”上,出现了“功能主义”“实用主义”以及“理性主义”。建筑开始很少使用装饰线,简单的檐,平屋面,光洁的白墙甚至纯粹的混凝土墙,完全摆脱了传统风格的羁绊,追求实用第一,极简美,纯粹美,隐喻美,对外彰显主题和含义的方式再也不是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喷薄而出,而是曲径通幽,犹抱枇杷半遮面的含蓄。

设计和认知的进化
安藤忠雄 清水混凝土建筑「瀬戸内リトリート 青凪」

形式上的简,观感上的简,实则是设计内涵上的繁。简化的是过于直接的表达,强化的是内在的精华。

由简至繁,再由繁至简是设计的回归,虽则设计是多元的并非体现在建筑设计上,但是其他领域基本也遵循此规律,本文就不一一赘述了。

是人的认知在影响设计,推动设计的进步导致设计风格的进化,而有趣的是,一个人一生的认知和追求,似乎也在遵循简繁简的规律。

设计和认知的进化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刚有意识记忆的孩童对事物的认知是比较单一的,她的需求也很简单,婴孩天生会寻找母乳,通过啼哭获得父母的关注从而得以满足生理的温饱需求,通过家庭同伴获得安全需求。生存和安全需求得以满足,才能存活。认知决定需求,故孩提时期的我们认知简单,很容易满足,我们所怀念的童年,也是我们无欲则刚的时期。

青春期开始直到三十五岁左右,人的认知开始极大地提升,欲望膨胀,需求也随着认知在膨胀。我们不满足于吃饱,要吃让自己愉悦的美食;我们不满足于安全,我们渴望去冒险获得刺激的体验,即便那会对我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我们不满足于与家庭成员相处,希望获得友情,获得爱情,获得性,希望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自己被人需要,希望获得归属感……一时之间我们变得无比复杂起来,有时候甚至很难分清孰轻孰重,为了一个需求毁了另一个需求,为了不重要的毁了重要的。我们渴望更多,欲壑难填,但处处碰壁,处处受挫,于是复杂的我们开始反思:

我们繁复的需求是否有违初衷?毕竟我们活在这世上究竟是为了什么?

于是心智成熟的我们开始忍痛割下可有可无,作用不大的需求,回归初心。我们开始丢弃成长的羁绊,开始有自己的目标——一个活在这世上的理由。我们不太会在意吃到或吃不到美食,不太会在意周围的人怎么看待,不太会在意配偶的相貌,不太会在意朋友,不太会去寻求刺激……因为我们的认知时刻在提醒我们:之于我们所追寻的人生目标,那些不重要。于是我们找到了活着的理由,很简单,但足够支撑我们所有的信仰。

 

设计与人,人与设计,都在轮回中经历由简至繁,由繁至简,佛教认为凡人迷失了觉悟,故受六道轮回之苦,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已在六道中轮回不息。设计皆由人而出,人的轮回导致了设计的轮回。倘若智慧圆满,则可脱离六道之苦。当重复终究有了一个终点,设计也得大成,人也便脱离了苦海。

@

本作品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