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ke Yin
Duke Yin
2021年10月30日
全文朗读

早在2014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宗教》

2021年的如今,我抱着一颗旅游的心随几个“佛教徒”游历了佛教圣地五台山,虽然接触到了更多的佛教细节,但时隔七年,我对宗教的看法并没有太多的改变。

很多时候一门学说或是教派诞生之初所推崇和指向的核心,在传播过程中会被篡改,这种篡改有一些可能会被称作是“改良”,有一些则是另有目的。无论如何,到了最后都变了味,不再是它本来的样子,有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今天的佛教学说,也有一些可能是经过后人“改良”所得,或是被狂热者篡改,仔细推敲起来并不能得人信服。

慈悲

佛教徒崇尚大慈大悲,避免杀戮世间的任何生命,因为佛认为有六道轮回,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可能在前世跟你有亲属关系,所以不可以杀生,但事实上这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一草一木皆为生命,佛教徒却认为割菜吃素而不吃肉这样一个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就是在避免杀戮,甚至认为从肉贩手中买肉吃,不是自己亲手动刀,就比直接杀生好,不算是杀戮,那佛所说的因果缘起理论又从何说起呢?

然则,人 生而食五谷杂粮,植物所孕的婴孩(果实)、汲取阳光的口鼻(叶)、吸收地下水分的根(肠胃),甚至植物的性器官(花)都会被人类当成食物。

人类觉得植物成长的慢,不会移动就是低一等。我们看不到植物的“动”,是因为我们意识和认知的缺陷,甚至有学者研究发现即便是植物——也有情绪。

所以,对植物的杀生就不算是杀生吗?吃素就是在行善,在顾及“前世的亲情”吗?佛教所言的“六道”,考虑到植物这一“道”的情绪了吗?

生而为人,食物是延续生命的最基本保障,但按照佛法来讲,人一旦进食势必会引来杀戮。佛教徒看见牲畜因人的果腹而被屠宰就大发慈悲心,悲天悯人,但是转身就在餐桌上大快朵颐甚至无肉不欢,这是虚假而不切实际的慈悲。

这辈子的恻隐尚且做不完善,如何顾及上辈子、下辈子的情缘?

孟子说: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

君子远庖厨,儒家的治国之道比起佛教的要求低一点,强调人要有恻隐之心,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你可以吃,但是不要觉得杀生吃肉是理所应当的,要敬畏生命,要有同情心。我觉得这很重要。这是儒家比佛教更接地气的方面,要求人为“君子”,但不强求做“圣人”,圣人追求不杀生,不食人间烟火,但你的受众群是广大的黎明百姓,要求黎明百姓不食人间烟火,怕是最后大家都得饿死了。

很多片面的、虚假的佛教徒,忽略了恻隐之心,只一味强硬地、教条地坚持耳朵听来的“佛法”,假如你问他为什么不能吃肉,他只会告诉你出家人怎么能吃肉?再问他就会觉得你在故意挑事,势必要跟你使出少林十八般武艺,美其名曰捍卫佛法,实在可笑之极。

功德和福报

佛教虽起源于民间,但实际上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统治阶级的利用,用于顺化民众,产生了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约束,从而巩固统治和权力。

诚然,正面教人向善的,我是极为赞同的,佛教盛行的地区或者年代,鸡鸣狗盗的事情会很少,但是对于多数没有那么开化的民众,佛教是有“利诱”也有“威逼”的。

福报诱导人做好的、积极的事情,比如行善会获得“善业”,以后会有好事发生在你头上;累积功德会有福报,人生的坎坷就会容易度过或者直接免除。而正面引诱之外也有“反面或侧面教人向善”,比如做了坏事要下地狱,堕入恶鬼道饱受折磨,心怀怨恨便会产生“业报”,做某某坏事会减寿之类。其目的固然都是规范信众的言行,随着佛教的传播最终达成整个社会的大善,但是大多数平民的理解是没有那么透彻的,他们比任何人都信佛,他们信佛的目的却不是向善,他们念佛的目的是获得佛答应他们的“福报”或“避免恶报”,更接近一种交易。

市井小民难以心怀天下,他们所寄望的只是自己家庭美满甚至仅限于自己个人的利益,拜佛礼佛目的性很强,就是要获得更多的财富,解决自身的困难,他们甚至不敢去怀疑,不敢去思考其中的道理,畏惧因此违背了佛心,导致自己无法获得当初发愿时向佛祖乞求的恩惠。人之贪欲,无外如是。

众生三跪九叩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然后口中熟练地念诵佛经,做出标准的手型、肢体动作,默念的却是自己一夜暴富,活到一百几十岁等等可笑的祷告,说着类似菜市场买菜的话跟佛谈条件,比如:我以后要用多少多少钱、元宝蜡烛供养你,要给寺庙添多少多少香油钱,要怎么怎么做个好人,佛祖你一定要保佑我一夜暴富长命百岁啊。每目及此,再想到芸芸佛教徒背后的家庭,我就越发伤怀。期待着用礼佛去解决问题、供养家庭的人,如何能够担当重任?

信众们觉得——这就是一个谈条件的交易:“我付出了元宝蜡烛、香油供果,佛就有责任有义务帮我解决我在俗世的各种烦恼,包括但不限于智力低下,惰性不改,家徒四壁,娶不到老婆,夫妻不和,生老病死。这就是人的可悲之处。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但我说众生皆有劣根性。即使自诩修行佛法的人,很多时候潜意识激发出来的言行举止都是从佛那里去换取好处,甚至平白无故去得到好处——不论是物质上的或是精神方面的好处。规范自身言行、信佛礼佛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切身的利益;行善乐施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冥冥中不可知的力量所给予的实打实的回报。

修行佛法的人都如此,更不用说凡夫俗子。对于人的劣根性,佛只能威逼利诱,也算是因材施教吧。对于胸有大志者,自然通晓其中道理,无非以己之力助己,进而助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达成社区乃至社会的高风亮节,但井底之蛙,你无法描述海阔天空。夏虫,不可语冰。

可悲可笑的是绝大多数众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佛教宣扬传教洗礼,仍无法理解佛的初衷,仍在以小我的物质获利为修佛的目的,仍巴望着从那可怜巴巴的自我规范或诵经烧纸的所谓“付出”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回报。

修行

绝大部分的佛教徒崇尚”修行“,大多数的目的也很单纯——为了自身获得更多的利益。

他们会像研究一门学问一样深入研习佛学,采购各种佛器佛经,按照既定的流程“修行”佛法,期待着如上所述的付出之后会有一个完美的结果等待他们。

鄙人粗浅,认为汉语的“修行”已经给出了佛教对此的初衷,修行者,修正行为乃至习惯也。以行为影响习惯,乃至人生是西方哲学,但是我认为佛所说的修行就是如此。有很多无名之辈默默劳苦一生,为了身边的人而受苦受累,为亲人的福祉奋力拼搏,尽管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佛法,什么是叩拜的标准动作,但他们确实是修行者,他们的修行才是实打实的修行。

反观佛教徒的所谓修行,照本宣科流于表面,捧着经书照着教材,打坐念经磕头跪拜,为了达成目的甚至可以不顾身边的至亲。这或许也可以叫修正行为,但是这样的修行简直是可笑可悲的,自私自利的。

总结

大部分宗教之所以得以广为传播,必有其玄妙或是德广之处,但是从佛教一窥全球大大小小的宗教,总是在扩大范围之后就变得不那么纯粹,出现各种别有用心的教徒带偏了广大信众。有如一片汪洋,有的地方浑浊,有的地方清澈,里面鱼龙混杂让人目不暇接防不胜防,时不时掀起一阵风浪还能殃及池鱼。

我并不觉得有信仰、有教派是坏事,只是身处在这个浮躁、复杂的年代,要投身一片汪洋,一直能洁身自保,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罢了。

@生活

本作品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