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ke Yin
Duke Yin
2012年5月1日

如果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机器,那么我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零件,我来到这里总有我的理由,你来到这里也有你的理由。

影片的一开始的两个镜头就完美地将这一主线呈现出来,从巴黎城的全景推镜头到火车站,到人群,最后落到小男孩透过大钟数字的面部特写——这个长达50秒的长镜头令人拍案叫绝!影片整体色调冷暖分明,每个镜头相信都是经过细细考究,前期灯光做足了功夫,后期特效毫不矫揉造作,不论是雪景巴黎的烂漫,机械的冰冷,旧时电影布景的鲜艳色彩,还是阳光的温暖,都绚丽异常,使得整个影片光彩夺目,每一帧提出来都堪称是摄影师的杰作。

如果说“雨果”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商业片,它却弥散着浓烈的个人气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说想用他女儿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世界,而且其中对电影工业致敬的所有桥段几乎成为了整个影片的核心:电影刚出现时候的命运;电影人的痴狂热情;战后电影的没落;甚至胶片电影的命运,到处体现着导演对电影工业的执着与热爱。虽然本片是由小说改编而成,但观其取舍轻重,似乎根本不太想讨好观众,而是为了完成这部影片顺便对自己正在做的事业敬个礼。

似乎现在的电影导演都喜欢在电影里颂扬电影,例如在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的“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中,也有一部分借演员的嘴歌颂早期电影和电影导演,也有描述当时使用的胶片等一些细节。

虽然站在电影的艺术角度,我很赞同由着自己的感觉去创作,但是在我看完“雨果”之后,我不知道影片的终极诉求——对,通常情况下,每个影片都应该有一个终极诉求,而且所有情节发展与思维变化应该是为了努力达成这个终极诉求而存在的。
比如:电影 “泰坦尼克号” ,我认为其终极诉求是“真的爱情是不分贫富,不顾生死,时间难以磨灭的”,他用了三小时去达成这一终极诉求,并且成功了;
电影 “猩球崛起”是在探讨人类存在这个行星上的地位和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电影 “阿凡达”是用未来影射现代人对资源的贪婪和环境的破坏,已及对文化的摧残;
电视剧 “黑镜”的第一集是在讽刺当代政治的黑暗与荒谬;第二集是在反思当今社会人们拼命工作,却过着黑暗压抑的生活;第三集对发展迅速的通讯手段提出质疑,让人看到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终极诉求是中心思想,是影片想让你明白但不能直说的话。
而且相对于较为文艺的电影来说,终极诉求更是非常必要,就像一篇抒情散文诗,必须要有“情”,才能用辞藻去“抒发”,如果按此来说,“雨果”的辞藻着实华丽(画面华丽),也抒发了许多感情,但令我感到疑惑的是,没有最主要的感情,或者所有感情都是最主要的。

一开始花了不少时间揭示小男孩的身世,终于得知小孩的爸爸因为火灾而去世,小孩也在努力探究父亲留下了什么信息给自己,看到这里,情节基本的元素都有了,小孩探寻秘密是动机,也是发展线索,对父亲的怀念是感情线,这应该是一部稍带科幻的家庭剧没错!
但是,自从机器人画画签的名字是隔壁大叔的名,影片的主线就急转到讲述电影史,一个落魄导演的前因后果,而雨果的爸爸呢?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吗?我还在期待一些机械外星人和他爸爸交易,火灾都是假的,他爸爸在星星上望着他说“记住你是谁,记住你是谁!”之类的曲折情节呢!

当3D电影里出现黑白默片,最早的胶片剪接技术,大谈电影史的时候,我一拍脑门“原来前面的所有铺垫是为了说明这是一部纪录片。”
好不容易出现超能力火车事故,我说“好了,精彩的来了”,下个镜头小男孩“啊”的一声从床上坐起来——原来是个梦。
好不容易出现小男孩机械化变钢铁侠,我说“好了,精彩的来了”,下个镜头小男孩“啊”的一声从床上坐起来——原来还是个梦。
好有被耍了感觉。

至于最后将电影中那个导演开了一个小的个人影展然后貌似人人皆大欢喜作为结局,令人感到唐突。
雨果的父亲呢?裘德洛真的就只是打酱油的下场吗?“我来到这里总有我的理由,你来到这里也有你的理由。”这句话呢?

有人说这个电影其实是在说战争带来的创伤,因为战争,片中的那个导演才会落魄到如此地步,但我觉得即使说战争,也太过强调电影了,一味地给老电影老导演歌功颂德,卖弄情怀,影片中也说“电影创造梦想”,电影的魅力在于让观众忘记自己是坐在影院,全身心投入到列位创造的这个世界中细细体会,而雨果的后半部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观众“你是坐在这里看我拍出来的影像。”完全没有创造出梦想。就像一个卖蛋糕的人告诉你“蛋糕是用鸡蛋,牛奶,面粉,糖以4:3:6:1的比例混合,加入少量酵母和油,发酵后PH值小于7,放在200°C的炉子里烤30分钟而得出来的,味道非常非常好”而最后没有给你吃这个蛋糕一样。

观众只是观众,不是电影工作者,而且观众出了钱只是想吃蛋糕。

@声色

本作品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进行许可.